2023-03-26 15:02:02
云主机 https://www.changxingyun.com
文|那年美美
本文纯属原创,感谢评论与转发!
『【美美谈情感】,每天趣谈人物,社会,热点等情感新鲜事。在这里,有故事、有观点,有逻辑、有深度,期待您的关注!』
“一家人不能原谅一个幼儿园孩子,却要所有人原谅一个对幼儿施暴的成年男人。”
这句话,几乎是“南京打人事件”中,绝大多数人对打人者鲁医生的态度。
总的说来,就是四个字:
不可原谅!
“没有医者仁心,不配当医生。”
“一边训话孩子不能打人,一边自己又打孩子。”
“表面上是为儿子讨公道,实际上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。”
这是所有指责鲁医生的人,普遍的看法。
然而,也有小部分人不以为然。
他们认为,如果被打孩子一家人及时上门道歉,赔偿医药费,有一个好的态度,鲁医生也不至于此。
自家孩子被别的小朋友屡次伤害,而且这次还被打到后脑勺,划破了头皮,换了哪个父亲,都会心如刀割。
对鲁医生这个人的看法,大家可谓是褒贬不一。
那生活里真实的他,到底是什么样子呢?
来听一听他们小区的老大爷是如何评价的。
11月9日,当两位记者去鲁家采访的时候,一位老大爷拉住记者的手,真诚地说:
而和鲁医生住同小区的一位家长也表示:
还有一位经常和唐鲁两家奶奶一起跳广场舞的阿姨,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:
在小区的邻居们看来,鲁医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就是:
“有素质!”
然而,对于这样的评价,网友们并不买单。
“打小孩,打老人,有素质就做不出这事。”
“可能平时素质好,但孩子是他的软肋,一遇到孩子的问题,他还是打人了。”
“有素质,能在别人家动手打别人的孩子?”
“我觉得这个鲁医生和安嘉和的形象很像,开始的时候挺温柔地问孩子,结果突然就给一巴掌,猝不及防,好可怕。”
“说他有素质,我第一个不答应,对一个5岁孩子都能下得去手,谈何素质?”
听起来貌似有点道理,一个有素质的人,又何以恃强凌弱,欺负老小?
可也有网友觉得,鲁医生应该是个有素质的人。
像他这种应激状态下做出的不理智、冲动行为,应该和素质无关。
用他们的话来解释,就是:
“只能说,有素质的医生,碰到这家人处理事情的方法没有用对。”
“有素质,不等于没有暴力倾向。”
“有素质,不代表自家孩子被打伤之后,还要忍气吞声。”
不可否认,对待同一件事,同一个人,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。
因为所持的立场,看待问题的角度,经历,认知都不一样。
所以,鲁医生到底有没有素质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,这是很正常的。
而真正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素质,并不是看平时偶尔接触时他的一颦一笑,也不是看泛泛之交下他如何有礼貌。
而是当你触及到了他的利益,他是否还能始终如一地保持最初的样子。
就如评论区里一位网友所说:
深以为然!
为了搞好人际关系,为了权衡利弊,为了保护自己,我们每个人,或多或少都戴着面具在生存。
在外面演了一天回到家,躺在沙发上,穿着睡衣,不修边幅,手里懒洋洋地叼着根烟的那个自己,才是最真实的、心不设防的自己。
而让他们自动摘下面具的,不是别人,正是利益。
如果这些都没有,当然就是触犯了他的利益。
如此,平日里所有的礼貌也好,修养也罢,此时此刻,就会变成长了爪牙的魔鬼,做出让你大跌眼镜的事,与以往的他表现得判若两人。
而在打人事件发生后,小区邻居们很难把鲁医生和“打人者”联系起来,觉得那不可能,或者一定是搞错了。
为什么他们很难打破这个印象呢?
这也是为什么即便鲁医生入室殴打了别人家孩子,很多人依然会觉得他“有素质”的原因。
人都是这样,平时让自己看起来“很有礼貌”,不过是由于对情绪有天生的敌意和羞耻感。
所以我们尽管有些生气,但却假装表现得“不动声色”。
而这种伪装,它其实是一种情绪隔离和心理防御,并非“真功夫”。
同样的道理,对于“发脾气、爱骂人”这种不好的标签,我们也会有本能的排斥感。
所以把自己渡一层“有礼貌、有修养、有素质”的金粉,也成了我们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防御,而并非我们真实的样子。
看一个人,要看最低处。
看一个人有没有素质,要看他被触犯利益的时候,会如何行为。
当然,一个人有素质,并不是说他在被伤害后还要忍气吞声,甚至对别人笑脸逢迎。
素质,是一个人的内在美德和修养,并不是无原则让利他人,劝诫自己“不计较”的理由。
否则,它就会成为一种人设。
而你,迟早会被这个人设的包袱所累。
就比如,你的孩子被人打了,因为要表现得“有素质”,“有格局”,“有风度”,你不敢去找别人理论,甚至连正常的维权,都觉得不好意思。
长此以往,你会产生严重的精神内耗。
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素质,并没有绝对的、唯一的标准。
就鲁医生而言,你说他有素质,也没争议,说他没素质,也不冤枉。
因为这个世界,真的不是非黑即白的,也不是扁平化的,从来没有所谓绝对“正确”的三观。
有素质和没素质,仅在一念之间。
正如作家雨果所说:
鲁医生究竟有没有素质,别人是如何评价他,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杆秤。
这杆秤,在大众的眼里,也在我们自己的心里。